同行反向营销的博弈困境与破局思考

2025-05-11

20250511.jpg


自动门电动门同行反向营销的博弈困境与破局思考

近日,昆明海顿车库门新媒体小编在抖音号、小红书、视频号等平台频繁收到同行私信询价和添加微信的请求,这一现象折射出自动门电动门行业竞争的新动向:同行之间的“反向营销”正成为内卷化竞争的新形态。从经济学视角看,这种反向营销的背后,是市场供需失衡、信息不对称和博弈策略失效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深层逻辑值得剖析。

反向营销的本质,其实是内卷化竞争的囚徒困境真实写照。传统营销以终端客户为目标,而“同行询价”式的反向营销则指向竞争对手,其动机可能包括:  

1. 价格情报刺探:通过伪装客户获取对手定价策略,调整自身价格战力度;  

2. 产能利用率摸底:判断行业整体供需状况,决定是否进一步扩大生产;  

3. 营销资源消耗:以虚假需求干扰对手运营效率,抬高其获客成本。  

这种行为本质上反映了行业陷入“非合作博弈”的囚徒困境——当市场增长放缓,企业为保住份额,不得不将资源投入零和博弈,最终导致全行业利润萎缩。小编频繁收到同行询价和添加微信的请求案例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。

经济学动因:三大结构性矛盾

1. 供需失衡下的产能过剩  

   自动门行业技术门槛较低,2018-2024年国内相关企业注册量年增23%,各地区全自动生产线建设数量剧增,但同期房地产等下游需求不增反减。供需错位迫使企业通过恶性竞价消化库存,2024年行业平均毛利率已跌破15%,部分企业甚至开始变卖设备或工厂维持运营。

2. 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  

   低价竞争使优质产品被劣质产品驱逐(“柠檬市场”效应)。部分企业为维持利润偷工减料,进一步加剧客户信任危机,形成“低价—低质—更低价格”的死循环。

3. 博弈论中的“踢猫效应”  

   当头部企业发起价格战,中小厂商被迫跟进,最终演变为同行间相互倾轧。昆明海顿遭遇的“伪客户”骚扰,正是博弈策略从市场竞争向非生产性消耗异化的表现。

其实,对于小编来说,拒接“骚扰电话”,或者利用大数据识别真实客户(如通过账号名称分析过滤80%伪询价),甚至对很多的主动留电话行为视而不见即可。

自动门电动门行业的反向营销现象,本质是中小企业在内卷压力下的适应性失灵。其出路不在于更极端的博弈手段,而需重构竞争逻辑:从“分存量蛋糕”转向“做增量价值”。当企业停止追问“对手在做什么”,转而思考“客户需要什么”,才能真正跳出囚徒困境的泥潭。

阅读2
分享